一、学院“十二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二五”期间,学院以推动省级试点学院改革为契机,以应用经济学省级重点特色学科、金融学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以及“农银长江学院”省级高校实习实训示范基地建设为依托,在学科专业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等方面锐意改革,不断进取,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试点学院改革工作稳定推进。2013年,学院获批湖北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学院,改革集中聚焦“三改革一完善”:改革学生招录与选拔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遴选、考核与评价制度、完善学院治理结构。通过深入探索与实践,试点学院改革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着力破除了体制机制障碍,开创了试点学院自主发展的良好局面;试点学院各项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在实践中适时调整完善了改革方案,确保了改革工作平稳推进;试点学院改革在重点领域有突破,尤其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遴选考核和评价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学科专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十二五”期间,学院紧跟学科发展前沿,整合资源,在集中力量建好农村金融制度、金融风险管理、区域金融发展三个优势学科方向的同时,还培育了碳金融、互联网金融两个有一定前瞻性的学科方向。依托碳排放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了湖北碳金融研究院。与此同时,金融学专业建设成绩斐然,保险学和投资学专业办学声誉不断提升,2011年与2012年获批金融工程和信用管理两个新专业,专业布局更加合理,省级“金融学拔尖创新班”(2010年)、校级“国际金融试验班”(2003年),与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共建“农银长江班”(2012年)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班影响力不断增强。2010年开始与湖北大学联合招收金融学硕士研究生,2012年开始招收培养MPACC(金融企业会计方向)硕士研究生,办学层次稳步上升。

——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十二五”期间,学院高度重视队伍建设,秉承“改善结构提高层次适度引进内涵发展”的理念,打造了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结构好的高水平教师团队。通过五年的时间,业已形成了一支以楚天学者、彩虹学者、省级学科带头人为核心,校级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主体,中青年教师为支撑,具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科梯队,队伍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学术基础较好。学院现拥有省部级学科带头人3人,享有“湖北省政府专家津贴”教师3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湖北省跨世纪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人,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金融系统优秀金融教育工作者”、“湖北省优秀教师”、“湖北省金融系统青年岗位能手”等全国和省部级表彰教师11人次,组建了湖北省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金融学主干课程群”省级教学团队4个。

——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健全。学院特别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十二五”期间获批1项国家级和6项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形成了以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龙头,以金融学主干课程群省级教学团队和省级科技创新团队为重心,以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级高校示范实习实训基地、省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金融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为平台,以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校级国际化课程为基础,以金融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项目为重点的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实践基地、精品课程、英才计划“五位一体”的全方位教育教学体系。

——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科研成果丰富。“十二五”期间,学院不断加强科学研究,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取得新突破,科研实力进一步提升。先后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5项,成功申报各类教研课题10多项。教师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250篇,其中在三类及以上权威刊物发表论文近20篇。出版各类专著、教材30余部。11项科研成果喜获省部级以上奖项,其中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

——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学院紧密依托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研究中心,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围绕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热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其中5份咨询报告被省部级以上领导签批。学院研究团队深入地方经济金融一线,参与编制了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规划,承接了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金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等委托课题研究,极大地发挥了“思想库”、“智力库”和“人才库”的作用。学院每年定期编著出版《湖北金融发展年度报告》,系统跟踪研究湖北金融事业的发展和中国金融热点问题。

——金融人才培养特色凸显。坚持金融人才多样性的需求导向,推动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拔尖创新班通过“四化”(国际化、综合化、工程化、个性化)尝试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农银长江班依托校政行企“六个共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同组建教师团队、共同建设高水平实验室、共同建设综合性实习与就业基地、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介)强化培养应用型人才,包括拔尖创新班、国金试验班、普通金融班、农银长江班的多元分层金融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完善,金融人才培养特色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十二五”期间,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为实现学院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抓好院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充分发挥了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党委会学习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提高了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坚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提高了领导班子民主决策的质量。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启动了“双带头人”工程,实施“学生党员担任新生班级助理辅导员”、“党员进新生寝室”制度,不断加强党支部建设,夯实学院党建工作基础。加强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十二五”期间共发展学生党员436人。深入推进创先争优、“两访两创”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服务师生的意识;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倡导教书育人,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目前,学院发展已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大胆的顶层设计有难度。试点改革涉及大的教育背景和环境,由于固有的认知,现阶段在招生、人事、财务、教学等制度改革方面需要突破的束缚较多。二是有较高造诣及重大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还不多。现有队伍中,缺少在国内学术界具有大师级水平的学者和专家;青年教师占比较大,其培养、提高还需假以时日,少数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停滞不前影响和制约了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和今后的长期发展。三是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较少。近几年,虽然承担了一批高层次科研课题,也出版和发表了不少著作、论文,但与省级重点学科的高标准要求相比,国家级课题还比较少,高级别、高水平的成果还不多。

二、“十三五”时期学院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金融学院继续深化改革,提高办学层次的关键阶段,面临来自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机遇和挑战。

(一)“十三五”时期学院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

1.国家中部崛起、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湖北省获批的《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专项方案》、申报的“武汉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一系列区域规划的实施和出台,为湖北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而湖北经济的发展必将为金融学院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2.国家正日益重视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此在金融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带动了金融业的创新发展。金融领域的实践和社会对金融人才需求的增加都为学院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3.学校在“十三五”时期推动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建设,在为学院提供更高层次的办学平台的同时,也将为金融学院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二)“十三五”时期学院事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1.国家进入经济新常态,面临转型升级压力的同时还要探索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等宏观环境的变化,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对金融学院的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战略挑战。

2.学校面临提高办学层次的挑战,金融学院担负率先升级进位奠基任务的同时,还面临全国同等金融院校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迫切要求学院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彰显办学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

3.金融业发展变革迅猛,各种金融新业态蓬勃兴起、交易策略层出不穷、金融机构合作竞争更频繁、金融监管遭遇新挑战,实务领域的进步对对金融学院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学院“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学院与社会资源协同创新发展为路径,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开展综合性改革,通过科学合理的顶层体制机制设计,培育学科专业新优势,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热情与活力,促进学院内涵式发展,努力将省级试点学院建设成为省级示范学院,把学院建成省属财经类院校一流、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湖北产业与金融发展的理论创新高地、人才培养基地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阵地。

二)发展目标

2016—2020年,学院将依托应用经济学省级重点特色学科,全面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发展,力争办学层次实现突破,本科人才培养保量提质,硕士学位授予权力和博士联合培养模式有所突破;学科平台进一步优化提升,研究平台扩点提质,国家级科研平台实现突破;学科队伍数量和结构进一步改善,产生若干名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从而推动形成在省内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形成一批在国内有重大影响力的高质量学术成果;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一批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报告和政策建议。

三)主要任务

1.全面推进试点学院改革

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不断改革学生招录与选拔方式,实现金融学专业大类招生,实施校内学生流转,对有特殊潜质的学生通过相关选拔机制调整到金融学拔尖创新班、国际金融实验班、农银长江班等班级进行个性化和定向化培养;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尤其要注重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联合培养人才;不断改革教师遴选、考核与评价制度,在实现教师分类管理的基础上,探索实施全员聘用制,建立人员流转退出机制;不断完善学院治理结构,发挥教授委员会对学院重大事项的咨询,学术事务的评议和教学事务的指导,按照试点学院理事会章程,沟通学院、行业和社会之间联系、促进产学研紧密合作,促进金融人才培养。

2.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

紧跟学科发展前沿,瞄准学科发展趋势,在稳定现有农村金融制度、金融风险管理、区域金融发展三个学科方向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与其它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建好碳金融、互联网金融等新的学科方向。经过5年的建设,力争将金融学科打造为处于全国省属高校领先地位的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具有一定影响力。

3.加强学科队伍建设

对接国家、湖北省、以及学校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着力培养和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进一步优化学术队伍的年龄、学历、知识和学缘结构,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结构合理,国际化程度较高,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到2020年,力争新增“楚天学者计划”人选1-2人,积极发挥 “楚天学者”在带队伍和推动学科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做好“三层次”人才遴选和管理工作,根据学院发展的需要,引进和培育1-2名在省内有较大影响、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领军人物,3-5名学科和科研骨干人才,10-12名有科研潜力的中青年人才,新增湖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支。每年选派3-5名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外知名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和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以开阔学术胸怀,拓宽学术视野;每年派出2-3名教师到金融机构挂职锻炼、调研学习,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扩大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在政府部门、实业界遴选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作为本学科点的兼职教授(教师)或学术团队的成员,优化教师队伍知识结构,提高学术队伍的整体实力。

4.优化提升学科平台

在着力建设好现有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搭建“政-产-学-研-用”科研机构,构建和完善学科平台体系。到2020年,力争再搭建1-2个研究平台,争取湖北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积极谋划与武汉市金融工作局共建武汉区域金融发展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共建金融学院,寻求在队伍建设、学术交流、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力争成为中国金融学会会员单位。认真总结与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合作建设“农银长江学院”的经验与启示,紧紧依托行业优势,继续推进与金融机构合作共建。

5.加强本科教学工程建设

 “十三五”期间,保证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在规定建设期内通过验收,各项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顺利完成中期绩效评估和验收检查。加快“互联网+课程”建设,力争出版1本国家级“互联网+”新形态教材,新建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5门校级资源共享课程,培育一批院内资源共享课程和微课,形成开放共享、分级管理的三级在线课程体系。做实国际化课程建设,3门校级国际化课程力争与国际高水平课程接轨与融通,培育5门新的国际化课程。推动专业核心课程的综合化,实践专业要求与职业标准的衔接。加强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立项4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2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力争实现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的重大突破。

6.深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为契机,深入推动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分类实践。打造协同育人升级版,形成“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所合作、国际合作”多元分层协同育人新局面,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做实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平台,继续从师资团队、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综合推进,强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效果。加大试点学院“一制三化”改革力度,落实院内学生双向流转制度、专业核心课程团队制度和本科生助教制度,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从共性化学习向个性化学习转变。

7.着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推广“互联网+教学”应用,以在线开放课程为平台,支持教师尝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在线过程考核等教学改革。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鼓励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情景式教学,支持一课多师、多师同堂、移地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推动考试考核方法改革,支持教师运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类过程考核方法和手段,鼓励教师采用综合面试、学生互评、小组讨论等考试考核组织形式,探索非授课教师、业界专家、校外名师参与考核的有效路径。

8.不断加强科学研究工作

“十三五”期间,继续做好各级各类课题的申报和结题工作,力争国家级重点项目的突破,新增“三大基金”项目2-3项,新增其他省部级课题10-12项。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力争在国内外三类以上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35篇,其中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上发文2-3篇,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10-15本,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教学成果奖6-8项。不断加强学术交流,力争举办有影响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或国际学术会议2-3场,经常性邀请金融界和高水平大学的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举办高水平学术专题讲座,鼓励更多的教师出国学习、进修、访学、开展合作研究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9.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湖北省政府金融办、武汉市金融工作局、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湖北省银监局等政府部门及相关金融机构的联系,校政行企所深度合作,联合培养人才和开展课题研究,形成一系列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和应用价值的决策咨询报告,充分发挥湖北省委、省政府决策的“思想库”、“智力库”和“人才库”的功能。每年公开出版《湖北金融发展报告》,合作编著《中国金融发展报告》,每年承担湖北省地方委托课题2-3项。五年内,有相关研究报告得到省部级领导批示,或直接转化为国家和地方政策法律、进入政府的规划和决策。

10.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做好与湖北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及我校MPACC(金融企业会计方向)研究生培养工作,充分借鉴吸收联合培养高校的先进做法,修订完善金融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全程管理制度,加强课程建设和研究生教师队伍建设,探索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规律,切实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十三五”期间,力争湖北省优秀硕士论文1-2篇,新增省级及以上研究生工作站1个,在国家政策允许的前提下,积极争取条件,取得金融专业硕士独立招生权,获批联合培养博士点1个。

11.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充分发挥党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龙头作用,开展好二级党校工作,坚持“党建带团建”,引导团员青年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力争形成一个在省内高校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品牌活动,探索学生科研创新成果孵化机制和平台,重点扶植学习研究型社团建设,保持学习型社团不低于社团数30%。充分利用校政行企合作平台,拓展学生国际化培养渠道,重视校友资源开发,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力争“十三五”期间应届毕业率平均达88%,升学比例不低于30%。推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完善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考评机制。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用好新媒体,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力争家庭困难学生受助覆盖率达100%

12.进一步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按照“政治素质好、工作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清正廉洁好”的要求,坚持民主集中制,落实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贯彻“三严三实”要求,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以深入开展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为抓手,扎实推进“双带头人”工程,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和服务功能,并力争形成1个基层组织建设品牌。进一步加强在优秀教师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十三五”期间确保党员发展比例不低于5%。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摆在突出位置,力争选树2名省级以上师德师风典型。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引导。进一步落实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深入开展廉政教育,加强对学术腐败和不端行为的教育。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着重发挥二级教代会作用,营造良好院风学风。完善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各类预警机制,确保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四、实现“十三五”学院事业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十三五”规划领导小组,负责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对全局性工作进行部署,确保“十三五”规划中的各项工作有序有效推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党政共同负责制”,完善议事程序和决策机制,积极发挥领导班子的政治核心作用。注重民主管理和决策,充分扩大党内民主与党内监督,认真落实信息公开和党政领导班子听取意见等制度。充分发挥党员代表在民主决策、强化监督和联系群众等方面的作用。

(二)制度保障

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执行试点学院改革的各项制度,强化按规章制度办事的意识,推动现有制度的执行。修订或建立相关制度,构建和形成制度体系,逐步完善与学院发展、学科建设等工作相配套的一系列具体化的规章制度和实施方案。着力提高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权威性,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真正发挥制度的作用。依靠制度来确保党政、院系关系协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开展工作,并推动上级文件精神在学院的贯彻和学院制度在基层的落实。

(三)财务保障

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的原则,一方面积极争取财政专项经费、加强职业培训等社会服务工作,拓宽创收渠道;另一方面用足、用好学校划拨的各项经费,科学运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