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院《商业银行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者:本科生教育发布时间:2023-12-29浏览次数:10

 金融学院《商业银行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商业银行管理                课程代码:ZX1650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                      分:2

       时:36             理论学时:36          实验实践学时:0

面向对象:非金融学专业、非投资学专业、非信用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主要讲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传授商业银行存款、贷款与结算等技能。本课程是微观经济学、货币金融学、基础会计学的后续课程,为《银行信贷学》、《风险管理》等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在学习本课程后, 要求学生能够具备以下知识和技能:

1. 使学生掌握具体从事银行经营管理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商业银行运作的具体业务,初步具备从事银行经营管理的能力和分析研究问题的理论水平;

2. 引导学生分析国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新动态、新观点,熟悉商业银行管理的理论、惯例,研究我国银行改革的实践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本课程理论起点比较高,横向联系面广,是一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相结合的课程,其主要要求有:

1. 本课程必须是在掌握了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因此,一般要求在学习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金融学》《基础会计学》的基础上开设。

2. 课程的讲授必须紧密联系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的实践,尤其是结合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情况讲清难点,以综合反映银行业务全貌为主。

3. 由此,本课程在讲授过程中的重点应是有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原则以及我国银行改革的实践;有关商业银行的业务及具体操作,包括业务经营成果的分析;有关银行风险防范的机制与措施等。

三、课程考核要求

《商业银行管理》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可以采取考试或考查的考核方式,具体由任课教师决定。总评成绩由过程考核成绩和结业考核成绩两部分构成。过程考核形式,建议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课堂记录、讨论、作业、小论文、小测验、调研报告等形式,有选择地进行。结业考核,可以选择闭卷笔试、开卷笔试、调研报告等形式。根据学校有关文件要求,过程考核分数与结业考核分数,按照37的百分比进行总评成绩赋值。若创新型的测试及特殊赋值,则由任课教师申请学院,相关领导审评。

四、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学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

《商业银行管理》学时分配如下:

内容          

理论学时

第一章商业银行导论          

2

第二章商业银行评价           

4

第三章商业银行负债的管理      

4

第四章商业银行贷款的管理       

10

第五章商业银行现金资产与流动性的管理

2

第六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4

第七章商业银行资本管理    

6

合计   

36

  

第一章 商业银行导论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导论是整个课程教学的统领。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一般了解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掌握商业银行的性质、功能、商业银行制度,熟悉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和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知晓商业银行的最新发展动态。

本章教学重点:商业银行的性质、功能、商业银行制度。

本章教学难点:国际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及银行的监管问题。

第一节 商业银行性质与功能与发展

(一)商业银行性质

1. 商业银行的界定

2. 商业银行性质

(二)商业银行职能

1. 信用中介

2. 支付中介

3. 信用创造

4. 金融服务

(三)商业银行发展历史

1. 银行起源

2. 商业银行形成

3. 国际银行业

4. 中国银行业

第二节 商业银行组织体制

(一)商业银行的创立

1. 商业银行创立的条件

2. 商业银行创立的程序

3. 商业银行创立的原则

(二)商业银行的外部制度

1. 单元制

2. 分行制

3. 控股公司制

4. 代理银行制

(三)商业银行体系的主要类型

1. 按资本所有权划分

2. 按业务区域划分

3. 按银行职能划分

(四)我国商业银行概况

第三节 影响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制度

1. 股权结构

2. 银行治理

3. 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4. 银行客户

5. 政治稳定

6. 担保

(二)宏观经济

1. 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和前景

2. 经济结构

3. 经济全球化

(三)信息技术

(四)金融环境

1. 金融市场的发展

2. 非银行金融机构

3. 货币政策

4. 金融稳定

(五)银行监管

1. 市场准入监管

2. 审慎经营监管

3. 信息批露监管

4. 市场退出监管

(六)金融基础设施

1. 法律环境

2. 征信体系

(七)人文社会环境

1. 信用文化

2. 消费文化

3. 社会环境

第二章 商业银行评价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熟悉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结构,认识银行风险与收益的关系,掌握银行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了解银行监管评级和信用评级内容。在本章教学过程中,建议以某家商业银行的实际财务报表为据,配合课堂教学,或选择两家上市银行的财务报表进行对比分析,可针对不同课堂实际,采用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方法。

本章教学重点:商业银行经营三性原则,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和方法。

本章教学难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和方法。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与原则

(一)商业银行经营目标

1. 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局限

2. 股东价值最大化

3. 约束条件下的股东价值最大化

(二)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1. 安全性

2. 流动性

3. 效益性

4. “三性”原则之间的矛盾与协调

第二节 商业银行财务评价

(一)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

1. 资产负债表

2. 利润表

3. 现金流量表

4.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二)商业银行财务评价体系

1. 商业银行财务评价指标

2. 商业银行财务评价方法

1ROE分析法

2RAROC评价法

3EVA评价法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监管评级与信用评级

(一)监管评级

1. 骆驼评级体系的概念

2. 骆驼评级体系在我国的应用

(二)信用评级

第三章 商业银行负债管理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传统的重要业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一般了解银行负债的作用和构成以及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重点掌握银行存款的经营管理,熟悉商业银行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的经营管理,鼓励学生结合实际设计存款品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本章教学重点:银行存款的经营管理。

本章教学难点:存款业务创新以及存款的营销与定价。

第一节 银行负债管理概述

(一)银行负债的概念

(二)银行负债的构成

(三)银行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商业银行存款的管理

(一)传统的存款业务

1. 中国的存款形式

2. 西方银行的存款形式

(二)存款工具创新与发展趋势

(三)银行存款的定价

1. 成本加成

2. 边际定价

3. 其他定价方法

(四)存款保险制度

第三节 商业银行借款的管理

短期借款的主要渠道

1. 同业拆借

2. 央行借款

3. 证券回购

4.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二)长期借款的渠道

1. 金融债券的主要种类

2. 发行金融债券的管理

(三)借款需求预测与借款方式选择

第四章 商业银行贷款管理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传统而重要的资产业务,是本课全程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贷款基本种类与政策程序,熟悉贷款定价方法,熟悉工商企业贷款管理和消费贷款管理,掌握贷款分类制度和不良贷款控制。可以与银行实际部门联合授课,通过案例教学形式进行。

本章教学重点:信用分析、贷款定价、工商贷款管理、消费贷款管理。

本章教学难点:不良贷款的管理。

第一节 贷款概述

(一)贷款种类

1. 按期限划分:短期贷款、中期贷款、长期贷款

2. 按方式划分: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票据贴现

3. 按对象划分:企业贷款、个人贷款

(二)贷款政策

1. 贷款政策的内容

2. 制定贷款政策应考虑的因素

(三)贷款操作流程

1. 贷款申请2. 贷款调查

3. 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

4. 贷款审批

5. 借款合同的签订和担保

6. 贷款发放

7. 贷款检查

8. 贷款收回

(四)不良贷款控制

1. 贷款风险分类

2. 分类结果与呆账准备金

3. 不良贷款的监测

4. 不良贷款的处理

第二节 贷款的评估(信用分析)

(一)信用调查

(二)企业财务分析

1. 财务项目分析

2. 财务比率分析

(三)企业非财务分析

(四)贷款担保分析

(五)贷款风险的综合分析与贷款风险度

第三节 贷款定价

(一)贷款定价的原则

1. 利润最大化原则

2. 扩大市场份额原则

3. 保证贷款安全原则

4. 维护银行形象原则

(二)贷款价格的构成

1. 贷款利率 

2. 承诺费 

3. 补偿余额  

4. 隐含价格

(三)影响贷款价格的主要因素

1. 资金成本 

2. 贷款风险程度

3. 贷款费用  

4. 借款人的信用及与银行的关系

5. 银行贷款的目标收益率

6. 贷款供求状况

(四)贷款定价方法

1. 成本加成定价法

2. 价格领导模型定价法

3. 客户盈利能力分析模型定价法

第四节 几类特殊贷款的管理

(一)个人(消费者)贷款的管理

(二)国际贸易融资的管理

(三)票据贴现的管理

(四)小微企业贷款的管理

(五)房地产贷款的管理

第五章 现金资产管理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银行现金资产的构成与作用,熟悉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及其预测,掌握流动性管理策略,包括库存现金的日常管理,存款准备金的管理,同业存款的管理。

本章教学重点:流动性管理策略

本章教学难点:库存现金的日常管理,存款准备金的管理,同业存款的管理。

第一节 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的构成

(一)现金资产的构成:

(二)现金资产的作用

(三)现金资产管理的原则

第二节 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预测

(一)影响流动性需求的主要因素

(二)流动性需求预测

第三节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策略

(一)满足流动性需求的基本策略

1. 资产流动性管理策略

2. 负债流动性管理策略

3. 资产负债流动性管理策略

(二)选择流动性来源应考虑的因素

1. 获得流动性来源的成本

2. 不同流动性需求的影响

3. 未来利率变动趋势

4. 获取资金的难度和法规限制

5. 流动性需求的紧迫性与筹资所需时间

(三)流动性管理的政策措施

1. 努力维护良好信誉,提高信誉等级

2. 保持良好客户关系,建立广泛、稳定的融资渠道

3. 建立流动性管理信息系统

4. 加强全行的流动性控制

5. 制定应急的流动性救助方案

第六章 中间业务管理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间业务是商业银行赚取服务收益的重要手段,银行在这一市场的争夺越来越激烈。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熟悉银行中间业务的基本内容,熟悉结算业务和其他中间业务。了解国外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本章教学重点:担保与承诺类中间业务、银行卡业务

本章教学难点:担保与承诺类中间业务

第一节 中间业务概述

(一)中间业务的含义

1. 中间业务的概念

2. 与相关概念比较

(二)中间业务的特点

(三)中间业务的类型

第二节 结算类中间业务

(一)支付结算概述

(二)结算工具

(三)支付结算方式

(四)支付结算系统的现代化发展

第三节 担保与承诺类中间业务

(一)担保类中间业务

1. 银行保函

2. 备用信用证

3. 担保

(二)承诺类中间业务

1. 贷款承诺

2. 票据发行便利

3. 其他承诺

第四节 其他中间业务

(一)代理类中间业务

(二)信息咨询类业务

(三)基金托管类业务

第七章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银行资本金的构成与作用;弄清银行资本充足性及其意义;了解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框架;明确银行资本的筹集与管理策略

本章教学重点:资本的构成及充足性管理、银行资本的筹集与管理策略

本章教学难点:资本的充足性管理。

第一节 银行资本的构成与作用

(一)银行资本的含义

1. 会计资本

2. 经济资本

3. 监管资本

(二)银行资本的构成

1. 核心资本

2. 附属资本

(三)银行资本的作用

1. 吸收意外损失

2. 保护存款人利益

3. 购置经营设施

4. 满足当局管理要求

第二节 银行资本充足性

(一)银行资本充足性及其意义

1. 银行资本充足性的含义

2. 银行资本充足性的测定

(二)“巴塞尔协议”与资本充足性

1. 《巴塞尔协议》的创立与发展

2. 新资本协议的框架

3. 新资本协议对我国银行业资本监管的意义 

第三节 银行的资本管理与对策

(一)银行资本管理理论

1. 最佳资本量

2. 银行资本量的影响因素

(二)银行资本的筹集

1. 内部筹集方式

2. 外部筹集方式

(三)资本管理策略

1. 分子策略

2. 分母策略

第八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策略的发展,了解相关国际学术前沿,熟悉融资缺口模型和持续期缺口模型两种管理技术在商业银行经营实践中的运用

本章教学重点: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策略的发展。

本章教学难点:融资缺口模型和持续期缺口模型

第一节 资产负债管理论和策略的发展

(一)资产管理理论

1. 商业贷款理论及其影响

2. 资产转换理论及其影响

3. 预期收入理论及其影响

(二)负债管理理论

1. 负债管理理论兴起的背景

2. 负债管理理论的含义

3. 负债管理理论的影响

(三)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1.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的背景

2.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的含义

3.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的影响

第二节 融资缺口模型及运用

(一)融资缺口模型的相关术语和定义

1. 利率敏感资金

2. 融资缺口

3. 利率敏感比率

(二)融资缺口模型的运用

1. 零缺口策略

2. 应对利率变化的融资缺口管理 

第三节 持续期缺口模型及运用

(一)持续期公式

1. 持续期定义

2. 持续期公式

(二)持续期缺口模型

1. 持续期缺口模型

2. 持续期缺口对银行净值的影响

(三)持续期缺口模型的运用

1. 应对利率变化的持续期缺口管理

2. 免疫策略

五、课程学习指导与修读建议

在教学中要注意本课程的性质特点,把握住教学重点,并运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大纲针对财经类非金融专业选修,共安排八章内容,其中第(二)(三)(四)(七)八章为本课程教学重点。在计划36时有限学时内,教学重点应放在基本理论和基本管理技术上,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创新服务和管理新趋势。教学方法上要利用实际案例,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跟踪国内外动态和焦点问题,鼓励学生讨论辩论;教师应备好教案,积极组织课堂教学,平时记录与结业成绩相联系。

六、推荐教材、阅读书目与电子资源

1.《商业银行经营学》,戴国强 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2.《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朱明儒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22

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张桥云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

4.《商业银行管理》,彭建刚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19

5.《商业银行管理学》,李志辉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22

6.《商业银行管理学》,秦洪军主编,企业管理出版社2022

7. http://www.cbirc.gov.cn/idex.html(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8. http://www.shujuku.org/(中国统计数据库)

9. http://www.cnki.net(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