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5日,“保险高质量发展暨保险专硕特色人才培养论坛”在教五1号报告厅隆重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到多名全国保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委员委员,围绕金融强国建设背景下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与保险专硕特色人才培养展开深入探讨,为我校保险学科建设和保险专硕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论坛开幕式由研究生处处长冷凯军教授主持。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付宏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学校百年商科办学历史,强调了保险学科在学校整体学科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面向以五篇大文章为重点的保险行业需求,致力于培养既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又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高质量人才,希望与会专家能为我校构建特色育人体系及保险学科高质量发展提供宝贵的指导意见。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付宏发表致辞
主旨演讲:洞察行业趋势,把脉发展方向
全国保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南财经大学原校长卓志教授在题为《我国“十四五”时期保险研究重点与“十五五”时期研究展望》的主旨报告中指出,“十四五”期间中国保险研究形成了八大聚焦领域,且与国家政策重点高度契合,形成了学术研究与政策实践相互促进的良性格局。同时,基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十五五”规划建议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要求,提出了未来保险研究的五大重点方向,强调研究应从“响应式”向“引领式”转变。

卓志教授主旨演讲
全国保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锁凌燕教授在题为《保险高质量发展与保险人才培养》的主旨报告中强调,保险业要避免“内卷化”,需要突破既有理念和体制框架,实现创新发展。她指出,保险发展的广度在于满足消费者需求,深度在于提升承灾能力,长度在于持续调动创新活力,并提出了培养适应变革、富有远见、脚踏实地人才的A-V-C标准。
全国保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中国精算研究院院长周桦教授围绕《新质生产力与保险:跨界融合下的保险专硕人才培养》的主题,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与保险业的“双向奔赴”关系。他指出,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正在重塑保险生态,带来新风险、新模式和新需求,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凸显,进而分享了中央财经大学以“一二四”框架为核心的专硕培养体系。

锁凌燕教授主旨演讲 周桦教授主旨演讲
圆桌论坛:共商培养大计,分享创新实践
在圆桌论坛环节,各位专家分享了各自对保险专硕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全国保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交流部部长胡宏兵教授提出了“三全育人”模式,通过视频招生、培养流程前置等创新举措提升培养质量。全国保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副院长张宁教授强调了科技与保险融合、风险减量思维构建、全局思维和跨界能力培养、职业道德与法制伦理四大核心竞争力的建设路径。全国保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金融文化研究院副院长赵正堂教授分享了特色实习模式,通过制度先行、产寿交叉、部门协同等举措实现高质量就业。针对研究生学习生活幸福感提升,胡宏兵教授提出了“五个幸福的密码”:乐观心态、心流体验、良好人际关系、意义感和成就导向,这一观点引发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圆桌论坛
专家建议:优化培养方案,深化产教融合
我院保险学科带头人李毅教授详细介绍了学校保险专硕建设情况,与会专家结合国家战略与行业发展所需,从招生宣传、导师培养、特色凝练、产教融合和课程体系构建等角度为学校保险专硕培养提出多项正对性的指导意见。
学院学科首席专家潘敏教授作论坛总结,对与会专家致以衷心感谢,并表示将充分吸纳专家意见,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在学校“新财经”改革指引下积极推进我校保险专硕特色发展,为国家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战略贡献湖经教育力量。(撰稿人:张霞,审稿人:高鹏)

与会嘉宾与风险管理与保险系教师、保险专硕研究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