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2011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有关工作的通知

发布者:金融学院发布时间:2011-06-20浏览次数:102

金融学院各行政班级:

    根据省教育厅最新下发的《关于高校做好2011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有关工作的通知》,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现就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新增了毕业生上网“确认申请”操作程序

    1.毕业确认的具体流程为:

    第一步:借款学生登录国家开发银行学生在线服务网站()后,出现“登录学生在线服务系统”,选择身份证登录方式(初始密码为本人8位生日),然后进入“毕业确认申请”页面,核实相关信息,如无错误,点“申请”即可完成申请;如信息有错误或需更新信息,可到“个人信息变更”中先修改,然后回到该页面,点击“申请”完成申请(支付宝会在还款日前5天通过更新后的手机号码发送还款提示信息)。学生须在6月30日前完成申请。

    第二步:学校资助中心登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系统,根据院系上报的学生《湖北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还款确认书》(纸质一份)对“申请确认”的借款学生相关信息进行审核,完成“毕业确认审核”程序,学校将在7月15日前完成确认工作。

    2.工作要求:由于学生个人信息需要学生本人进行修改和确认,学校资助中心审核工作也是在学生确认的基础上作出的,因此请各班级务必通知到每一位贷款毕业生,尽快上网操作。

    二、做好在校生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证明出具工作

    1.申请学生必须为真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一项重要措施,资助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的学生,各班级在审核申请学生资格时,要严格把关,结合学生在校困难认定、日常消费、本学年已经获得的资助、上一年学费缴纳情况进行,不得为有能力缴纳学费的学生出具申请证明,也不得为经济条件好转的学生开具续贷证明,特别是要防止一些学费较高、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骗取贷款。对于在获得贷款后第二年或毕业前就办理提前还款的学生,学校会配合各地教育局核实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如属于申贷时家庭经济情况较好而骗取贷款、骗取财政贴息的情况,要追究其相关责任。

    2.开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证明流程:

    第一步:学生向所在班级提出贷款申请。

    第二步:各班级审核学生资格,符合条件的学生填写《在校生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证明》,并要求学生在《学生承诺》处签名。各班级要做好《湖北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证明出具备案表》的填报工作,内容真实,准确。

    第三步:各班级集中将《贷款证明》盖章后,连同纸质《备案表》(同时报电子档)一起到院学生资助中心盖章

    第四步:各班级将盖章后的证明返还给学生。

    3.工作要求: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开具《贷款证明》实行院(系)审核负责制,对不负责任、把关不严,造成非贫困生获得贷款,经核实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助学贷款的两种形式,同一个学生同一年度内只能申请一种贷款。

    截止目前,由国家开发银行承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省、市、区有: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青岛市、山东省、湖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吉林省、西藏藏族自治区。另外,河北省、福建省由农村信用社承办,北京市由北京银行经办,其他省份是否开通,暑假时学生可以到当地教育局咨询。

    三、做好在校生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网上申请准备工作

    1.湖北省2011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仍将采取网上申请和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法,所有申请学生都必须提前先在国家开发银行学生在线申请网(/)上进行申请。

    2.湖北省2011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额度为学生当年学费、住宿费合计(为3000-6000元以内的“整百”申请额度均有效)。申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需求情况选择,以避免超出贷款资金“支付宝提现”带来的资金安全和操作困难。

    3.今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启动时间和各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受理时间将通过网络、报纸、当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等方式另行通知。

 

                                                                                            

 

                                                                                            金融学院

                                                                                     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