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正申请书(陈憬瑛)

发布者:金融学院发布时间:2006-07-07浏览次数:42

敬爱的党组织:
  我于2005年6月30日被批准为预备党员,预备期为一年,到2006年6月30日预备期满。为了党组织如期研究我的转正问题,现将的递上我的转正申请,请审查。
  光阴流逝,如水无声。一年就这么悄悄地过去了。然而,对于 我而言,这一年又是不平静的,可以说 这 是 我 生命中十分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我戴着共产党员的徽章走过,这一年,感觉自己肩上的重担更沉了,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这一年我清晰得看到了自己的变化。现在,我将我这一年的情况向党组织汇报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1、思想理论学习方面:
  去年9月到11月间,我有幸参加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学习活动,对党的理论和历史进行了较深入和系统的学习;也学习了不少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使我很受启发,也很受感动.通过这次学习活动,使我对党的光荣传统和献技机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促使我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平时,也有翻阅有关党的方针政策方面的资料,虽然不成体系,但也讷讷感保持自己的思想和党的要求导向一致.在第一次在报纸上登载胡总书记提出饿的“八荣八耻”荣辱观时,我就自觉把它背下来。我觉得这一荣辱观是当代社会缺乏的,而有是社会个国家的发展所要求的。谨记并实践这一荣辱观的要求,是一个思想觉悟高,道德高尚的人的表现。作为一名党员,就党以这个要求自己。先在我以这一荣辱观为准绳,要求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2、工作方面:
     这一年,我都在学院学生会团委会中担任干部职务。上学期是学习部长,这学期是分团委副书记。期间,我不仅认真地完成了日常的工作和任务,还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组织策划“我的大学”系列讲座,带领金融学院的志愿者代表学校参加“武汉万人志愿者活动”,协助策划了由金融学院主办的有武汉14所高校参加了模拟投资大赛.其中,最忙压力最大的要数模拟投资大赛期间。很注重学习的我曾经为工作不仅占去了大量的休息时间还占去了大量的学习时间而苦恼,有过放弃懈怠的念头。往往这种时刻,支撑我下去的是内心中“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声音。每当想到我是一名党员,我就要求自己要主动承担责任,积极完成任务.慢慢地,我习惯了晚上写通讯稿到一二点,不吃午饭和晚饭坚持工作.虽然,也许有人会觉得苦,我却在完成工作的时候很欣慰,很满足。做一名党员就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能吃苦的韧性。
  3、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
  尊敬老师并积极地协助老师开展工作。与同学们真心友好相处.能注意用积极的方面影响同学们。比如,曾多次与同学们谈考风考纪的问题,坚持考风是个人品质的体现的观点,提倡大家诚信考试,踏实求学,诚实做人。还把搜集到的一些有利于激励大家学习的信息和同学们分享。
  4、学习方面。
  虽然工作让我不能和以前花同样时间在学习中,但我还是把学习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常常挤时间学习。值得高兴的是,我这一学期读的课外学习增强了不少,精读了五本书略读了三十本以上的书籍,内容涉及经济、科学、政治、 哲学、历史、人物传记、哲学等。我的视野比以前开阔不少。我也发表生平第一篇论文—我写的《人文导航全面发展》在校学术期刊《藏龙学刊》首刊上发表。
  二、存在的不足:
  1、党的理论知识掌握仍十分不够。没有形成较完整的党理论知识的计划。
  2、做事情拖拉的习惯虽有不少改观,但仍改得不够彻底,十分影响学习工作效率。
  3、学习成绩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复习的关键时刻没能坚持住,直接影响复习效果。
  4、心里不够成熟,耐心仍不够,工作紧张起来情绪往往没有控制好。
  针对以上不足,结合我的目标,我对自己提出一下几点要求:
  1、加强党的思想理论的学习,增强对党组织生活的关心。
  2、注意心里调节和意志锻炼,做到做事情讲效率而不失从容,有步骤而坚持到           底。
  3、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以课本为本,同时积极阅读相关书籍和刊物,努力提   高专业素养,提高学习成绩。
  4、加强课外阅读,扩大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这一年,我明显感到自己的变化,更乐观,更积极,也更平和。这不能不说是受“共产党员”这个身份的影响,也里不开党组织的教育与培养。在心存对党组织无限感恩之情的同时更加强了我对正式成为一名党员的期盼。
    最后,恳请党组织批准我的转正请求。如果 ,党组织批准我的请求我会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辜负党的期望;如果,党组织认为我离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还有差距的话,我愿意接受党组织的再考察。我会继续努力,全面提高自己的素养,履行党员义务,实践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的事业增辉!
 
 
 
                                                         申请人:陈憬瑛
                                                         2006年6月18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