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概况

                                                         培养金融学拔尖创新人才的思考与探索

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副院长  刘宁

钱学森提出的“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引起了中国教育界的反思和热议。在2010年正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为了响应这一精神,湖北省教育厅启动了“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项目”。2010年12月,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有幸获得批准,成为全省23个获批项目中唯一的经济学科门类项目。为了将“计划”落到实处,真正构建起金融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我们在总结前期国际金融试验班的经验基础上,从培养定位、实现途径和制度创新三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探索。

一、金融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的前期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强调专门人才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单一型人才轻复合型人才。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专业划分过细,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学生知识面狭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创新能力较弱。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要求未来的人才不仅具有全方位、多角度、高发散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而且还应具备尽可能多的专门知识,具有进行跨学科综合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对于省属地方本科院校,在主要培养面向基层一线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目标前提下,如何因材施教, 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继续发展创造适合的培养模式和成长环境,向社会输送一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外向型金融人才群体,是试验班教学改革方案设计的出发点。2002年正式成立国际金融试验班教学改革筹备小组,形成了工作专班,对试验班教学改革方案进行了调研、论证和起草。2003年,制定了完整的教改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成立了试验班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首届国际金融试验班招生。

迄今,共有8届400余名学生参与了教学改革实践,涉及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多个教学环节。围绕国际金融试验班的教学改革取得两大成绩:一是2005年漆腊应教授主持的“财经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与拓展模式研究”荣获湖北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二是2009年,以试验班教学改革为基础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湖北经济学院国际金融试验班教学改革方案设计、实施与检验”系列成果再次获得湖北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此外,在试验班中还创新了生源优选制度、优选淘汰制度、导师制度、创新学分制度、专项奖学金制度、考试管理制度、订阅专业学术期刊和开放专业阅览室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有效地促进了试验班良好学风的形成。

近年来在新生入学率、学生学科竞赛获奖率、毕业生升学率、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等方面,试验班均显著领先于同年级其它班级。从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来看,试验班学生的整体素质也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九年来对试验班持之以恒地投入的研究与实践为“计划”的顺利实施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打下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二、金融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定位

明确金融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定位是顺利开展“计划”的必要前提。为此我们认真总结了金融学专业自2003年起招收国际金融试验班的经验与教训,在对金融学科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和对湖北金融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进行细致研判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培养金融学拔尖创新人才的指导是思想,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密切追踪新时期金融产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创新拔尖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实现学院传统的国际金融试验班转型的同时,开启我院学科专业发展新阶段,着力打造“国际化、综合化、工程化、个性化”的创新型金融人才,既引领整个金融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又为湖北金融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以实现湖北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在上述指导思想中,我们提出了金融学拔尖创新人才“国际化、综合化、工程化、个性化(以下简称‘四化’)”的培养定位。其中,“国际化”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措施;“综合化”是打破传统的狭窄专业和课程设置的有益尝试;“工程化”是金融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个性化”是遵循因材施教教育规律的具体体现。

三、金融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实现路径

为了突出培养人才的上述“四化”特色,我们在对国内外高校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做了如下设计:

(一)通过学制学期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为实现“四化”奠定基础

改革传统的学年学分制为实行完全学分的3-6年弹性学制,同时在1-3学年的暑期设置4-5周的短学期。弹性学制和完全学分制使得学生能够在导师的帮助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进度,并赋予学生在不影响自身学业规划的前提下自主选择授课教师的权限,有助于从教与学两方面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暑期短学期制是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成熟模式,有利于教师合理兼顾教学与科研,尤其有利于高水平教师利用短时间讲授高质量的课程;此外还有利于优化本科生教育及课程体系,充分利用短学期开展学生的实践(实训)及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同时还可以借助短学期与境内外一流大学更好地接轨,采取访学游学、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打破常规的一门专业课程必须在一学期全程(如17周)内每周授课1-2次,从而具有先、后修关系的课程无法安排在同一学期的形式,代之以在相对较短时间(如3-4周)内集中讲授一门课程,则在该门课程学习完成后同一学期内即可安排后续课程的学习。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使得专业课程的安排更加灵活和更富连续性。

(二)通过对传统课程的再造和全新组合式课程设计来体现“综合化”

有感于传统高等教育各学科专业乃至课程设置彼此分隔,缺乏整合性,同时在许多课程中也存在内容重复、缺乏衔接的问题,因此我们试图通过对传统课程的再造和全新组合式课程设计来加以解决。例如在政治经济学(1-2)课程中涵盖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政治经济学课程;在货币经济学中涵盖传统的货币金融学、现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中央银行学等课程;在国际经济学中涵盖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课程内容;在投资经济学中涵盖传统的产业投资和证券投资方面内容。再如以新开设的商业银行新业务来涵盖传统的房地产金融、网络金融等课程内容;以保险公司业务与管理来涵盖传统的人身保险、财产保险、保险经营管理等课程。这些综合课程的设计既有利于减少先修与后续课程之间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复,起到更好地衔接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综合课程就大致掌握该学科分支的主要内容,打好坚实的基础并尽早将精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上去。

(三)通过丰富的专业选修课菜单和模块化设计来实现“国际化”和“工程化”

在利用综合化的专业必修课程构建起专业基础知识平台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丰富的专业选修课菜单以利于实现人才的“国际化”和“工程化”。在专业选修课菜单中,包括国际金融模块、数理金融模块、理论金融模块、应用金融模块、实验课程模块和跨学科专业选修课模块等六大模块,其中的国际金融模块和数理金融模块就分布对应于金融学科 “国际化”和“工程化”的发展方向。在这两个模块中分别汇集了在本科阶段该方向的核心课程,学生既必须按照学科要求完成规定的该方向的基本选修课学分,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一步选修该方向的更多学分。这种模块化的设计及配套要求在保证学生建立“国际化”和“工程化”的一般性基础的同时,也赋予了具备相应能力和志向的学生进一步深入研讨并切入学科前沿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自主确定所学的课程。丰富的专业选修课菜单能够保证学生在“国际化”和“工程化”学习方面所需的广度与深度。

(四)通过增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自主选择权来体现“个性化”

我们始终坚持和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力图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代之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除了前述的完全学分弹性学制、暑期短学期、丰富的专业选修课菜单外,选修课程学分也从传统的36-40学分扩大到50学分,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专业选修课的菜单除培养方案所列举的本专业课程外还可以在跨学科跨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中进行选择。另外模块化设计也是为遵循因材施教规律而进行的创新,对于数学基础较好有志于进一步从事金融“技术化、工程化、实证化、微观化”方面学习的学生可以选择数理金融模块;对于英语基础较好有志于从事金融领域外向型工作的学生可以选择国际金融模块;对于有志于进行更深入的金融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学生可以选择理论金融模块;而对于想通过学习具备到各类金融部门直接就业的技能的学生则可以选择应用金融模块。在选择专业选修课时,学生应与其导师进行协商,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自身选修课选定工作。

四、金融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制度创新

(一)人才选拔的制度创新

遴选优秀的学生是试验班建设的逻辑起点。试验班贯彻“科学、严格、公开、公平”的遴选原则,选拔一批极具潜质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致力于将其塑造为经济学理论基础扎实、金融数量化分析技能娴熟,能够在中西方两个平台上自由转换的拔尖型金融人才。重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研究能力。因此,在金融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中,一方面,强调遴选对象以理为主、文理兼容,在报考生源中择优并对英语、数学两门课程设置必要的门槛(如均需达到120分以上);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优选淘汰制度,以提供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良性竞争与良好学风的形成。

(二)师资配备的制度创新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是试验班建设的基础。一是制定并实施主讲教师的任职资格制度。以“金融学主干课程群”省级教学团队为基础,探索和制定金融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中课程主讲教师的任职资格制度,通过合理的激励约束制度,确保优势的教师资源能够配置到该试验项目中去。二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导师制”。初步设想为试验班学生配备“学业”和“实践”双导师。在学业导师方面将在全校范围内以及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合作,每年共同选拔30名中青年学术骨干,采取双向选择配对的方式确定导师,确保一生一师。学业导师负责定期与学生交流与沟通,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与规划,制定实施个性化学习方案,指导学生树立专业思想并打好必要的专业基础。在实践导师方面则将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友和关系人士资源,邀请金融部门业界精英组成实践导师团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讲座、报告甚至联合授课的形式,介绍业界的最新动态、分享个人的成长经历、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培养模式的制度创新

创新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试验班建设的核心。在创新拔尖人才培育试验中,积极引进和选用国际一流教材,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探索中西相容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鼓励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采取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进一步创新信息化和网络化条件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制定和实施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激励制度设计,以达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学术精神;改革传统的学生和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进行多层次、全方位评价的制度环境,一方面改传统的学生“以考定评”为更多地注重以参与过程和学习质量为评价尺度,另一方面在教师评价中改“硬科研、软教学”为给予教师们对教学研究与实践投入的合理激励。

(四)氛围营造的制度创新

营造良好的氛围是试验班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完善优选淘汰制、创新学分制、导师制、学生参与科研活动选拔制等一系列激励约束制度的设计与实施,在学生中形成良性竞争和良好学风;充分利用现有的学科和专业建设平台,为金融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提供全面的支持;坚持和加强现有的“名家讲坛”、“学术沙龙”和“高管论坛”等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和讲座,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开放的交流平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潜能。

(五)对外交流的制度创新

加强对外交流是试验班建设的客观要求。“开放办学”是我们一直秉承的办学思路。目前,学校已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萨克拉门托分校、美国蒙哥马利奥本大学、加拿大百年理工学院、日本拓殖大学、英国赫特福德大学等签订了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合作协议;学生利用暑期开展国外游学的项目也已启动。金融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将充分利用留学、游学、“2+2”、“3+1”、暑期短学期等多种方式,分期、分批将学生送到境内外大学进行学习和交流,鼓励学生接受金融学科国际前沿的规范化训练,进行研究性学习,打造学生学贯中西的国际视野。


作为湖北省23个获批项目中唯一的经济学门类项目,我校的“计划”承担着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为省属院校培养财经类“精英”人才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的重任。上述文字仅是在“计划”起步阶段所进行的一些初步的思考和探索,借用屈原的名句作为本文的结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版权所有: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  技术支持:武汉高德信息产业有限公司